1. 学科方向
江苏理工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已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依托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与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本学科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即车-路动态耦合理论及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道路载运工具动态性能优化与控制、以及智能交通信号处理与控制,覆盖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所有二级学科。
(1)车-路动态耦合理论及应用
根据车辆-道路耦合系统动力学在交通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提出车辆-道路耦合系统动力学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框架,基于实验建模、多自由度模型和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开展道路模型、轮胎动力学模型、整车横/纵/垂向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车辆局部路径规划和跟踪控制研究,改善车-路耦合系统运行性能。
(2)交通运输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针对交通运输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问题,以智能制造、车辆测试、数值仿真、材料研发等技术为支撑,围绕高性能清洁电源设计、新型电源材料开发、车辆噪声控制、车辆流动减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3)道路载运工具动态性能优化与控制
围绕道路载运工具及其结构特性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从提高运行品质出发,研究道路载运工具(车辆)各子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机理及其对运行品质的影响。将智能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道路车辆运行品质协调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协调控制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控制策略,实现各系统性能匹配和优化,改善道路车辆及其结构动态性能。
(4)智能交通信号处理与控制
智能交通信号处理与控制研究主要以智能车辆为研究对象,以在线智能监测与评估技术、先进传感及信号调理技术、复杂环境下信号处理、估计及优化技术、信号实时融合与抗阻塞通讯技术、自适应多控制融合技术等为支撑,围绕智能车辆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精确定位、智能网联系统的信息通讯、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2. 学术团队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以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组建了车-路动态耦合理论及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道路载运工具动态性能优化与控制、以及智能交通信号处理与控制四个学术团队。其中,车-路动态耦合理论及应用学术团队主要开展基于道路模型、轮胎动力学模型和整车横/纵/垂向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车辆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承担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运输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学术团队主要开展高性能清洁电源、新型电源材料、车辆噪声控制、车辆流动减阻等方面的研究,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道路载运工具动态性能优化与控制团队主要开展载运工具系统各部件设计、匹配、性能优化、集成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交通信号处理与控制学术团队主要开展交通事件与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车辆全局路径轨迹的规划、车辆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有成员5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师6人;博士35人,硕士1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省级人才项目共计14人次;基本形成了年龄、职称以及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3. 人才培养
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本科生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工作。201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运用工程”作为机械工程学科服务特需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支撑方向招生硕士研究生270余人,现有研究生导师29人。本学科对应的三个专业年均15%的同学考取了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瞄准企业实际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与常州华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东软集团等共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为企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与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设“今创班”,与江苏智能交通及智能驾驶研究院共同开设“中智智通班”,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二等奖2项,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三等奖3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3项,华东赛区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0项;获省优秀毕业设计4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2个。
4. 科学研究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省中长期科技发展问题以及地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各类企业委托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发表高水平专业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检索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各类科研、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丰富的学术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为地方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5. 学术交流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老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0人次,引进留学归国博士5人,先后有10名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访学进修。近年来,多次组织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10余次。
6. 教学与科研基础条件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拥有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与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实践教育中心、常州市新能源汽车系统控制与运用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汽车零部件产品缺陷工程分析与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平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现有可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实验室面积12000多平方米,设有车辆检测与性能测试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营控制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设备总值1800余万元,拥有汽车轮鼓转动试验系统、大功率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轨道交通运营控制试验系统、汽车性能测试系统、智能驾驶汽车测试系统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科拥有中、外文藏书2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7个。经过多年的建设,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和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数据截至2023年9月1日)